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物理

学生弃考物理,高考改革何去何从?

8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入学第一课,来上课的是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方忠。方忠是物理学界的“大咖”,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成绩斐然。为了这次课,他用大卡车拉来了物理学的科普展台,甚至把各种有趣的实验也搬上讲台。他说:“同学们,希望你们选择物理,爱上物理。”然而,现实情况与方忠的期望背道而驰。浙、沪两地新高考物理学科“遇冷”已是事实。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这股风气也蔓延到了今年开始实施新高考的北京,学校的规则说明会刚结束,已经有不少家长在讨论“能不能不选物理”。(科技日报9月11日)



浙江和上海是率先试点高考改革的省份,由于接下来其他省市进行的高考改革,基本方案与浙江和上海一致,均为3+3科目组合,文理不分科,按3+3科目总分进行录取,因此,发生在浙江和上海的考生较少选择物理科目的现象,会出现在其他省市中。这是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必须重视的问题。

本来,按照新高考改革后高校招生提出的科目要求,物理这一门应该是“最吃香的”。在浙江,考生只要选择一门物理,可以报考91%左右的专业,在上海,只要选择一门物理,可以报考上海本地院校97%左右的专业组,但是选择物理科目的学生却偏少。据统计,在2017届浙江高考学生中,选科比例分别为政治41.9%,历史43.5%,地理47.8%,物理35.8%,化学50%,生物50.1%,技术29.1%。物理在所有7门选考科目中排第6位。



这似乎“出乎意料”(从物理的专业选择面看),但其实,这在意料之中。是学生(家长)在高考录取规则之下所做出的自身“高考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虽然选物理报考专业面广,但是,提出必选物理(新高考中,高校招生专业会提出科目要求,最多可提出三个科目要求,考生只要满足其中一门即可报考,因此科目不限,与三个科目要求是比较松的要求,如某专业提出物理或化学或生物要求,考生只要选有一门化学就可报考,提出一个科目要求的科目要求最高,必须选择这一门。必选物理即提出一个物理科目要求)才能报考的专业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少数985高校的理工科专业,考生如果不报考这些专业,即可不选物理。另外,鉴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要报考那些提出物理一个科目要求的专业,必须选物理,因此很多中上及以下的学生,担心与“高手”拼物理拼不过而放弃。——按照新高考考试规则,选考科目是按考生在这一科目考试中的百分位计等级,再按等级折合为分数计入总分录取。考生在选择科目时大多会用“田忌赛马”原则选科,而并不像高考改革所期待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长远学业发展规划,用好选择权,理性选科。



浙江新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



上海新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让他们意识到选择物理科目对未来学业发展的重要性之外,还需要深入推进高考改革。具体有两方面。

首先,要科学设置高校招生专业的选科要求。从浙江和上海的新高考改革实践看,有超过半数的专业,没有提任何选科要求,即科目不限,包括有的医科专业、工科专业都没有提科目要求,高校之所以这样提,是为了吸引更多学生报考,任何选科学生都可以报考,但却存在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大问题(不少学生被某一专业录取很可能跟不上大学教学要求)。另外,由于最多提三个科目要求,满足一门即可,这也给学生选择科目一定的投机空间。从引导高中学生合理选科,高中大学有效衔接出发,针对高考3+3科目组合,高校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需要在发挥学校自主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范。有两种思路,一是要求高校招生专业只提三类要求:一门历史,一门物理,以及科目不限。二是要求高校每个专业均提三个选科要求,考生必须满足其中两门,比如提出物理、化学、生物要求,考生可选物理、化学,另加任意一门,也可选化学、生物,另加任意一门,这就减少选科的投机心理,也让大学有明确的专业基础要求。这也是国外大学专业招生的通行做法,会对申请者提出核心科目以及成绩要求。

其次,要推进招考分离改革。我国新高考改革,旨在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包括考试选择权、科目选择权、课程选择权、学校选择权和专业选择权,但由于高考改革集中在科目改革上,而录取制度还是按3+3科目总分录取,因此,考生还是会重点关注怎样获得3+3高分,真要落实这些选择权,需要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实现学校自主招生。简单来说,如果每所大学能独立进行录取,自主提出申请科目、成绩要求,而非将所有学生排序,结合志愿进行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按兴趣、能力和学业发展规划选择学科、规划学习。目前,新高考改革中有5%自主招生,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上海、浙江和其他省市,要在接下来的高考改革中,在推进招考分离、落实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方面,加大力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