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高考帝国—浙江停考3年
浙江省面积不大,但一向以人文渊薮著称。科举时代,作为科举考试金字塔塔尖的状元,其及第人数也在中国各省市中居于前列。

正文共:2631 字 10 图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1
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已知姓或姓名的682名文状元中,浙江共有68名,占总数的10%,占已知其籍贯的530余名文状元的1/8。这68名文状元,按朝代分,唐3人,宋23人(其中北宋3人,南宋20人),元2人,明清各20人。称之为高考帝国不为过。

拥有2名文状元以上的15个县,除永嘉、临海外,其余12县全集中于杭嘉湖宁绍地区。这15县计有状元53人,占浙江已知籍贯67名文状元的76.1%。出了1名文状元的有14个县,它们是:嘉兴、海盐、定海、台州、乐清、平阳、衢州、衢县、西安、龙游、金华、兰溪、永康、义乌。若依清代11府77县的区域划分看,29个县出过状元,占浙江省县份总数的37.7%。

明朝浙江地图
将浙江状元放到全国的背景下观察,唐、五代、北宋、辽金,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及政权割据等因素,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北方省份的状元人数占有一定优势。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北方遂以崇武轻文为尚,导致文化水平一直落后于南方。而随着江南经济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浙江的状元人数也显现出优势,在南宋和明代各以20名文状元领先于其他省份,清代则以20名文状元仅次于江苏。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自中古开始,浙江已确立了文化重镇的地位。

2
那么浙江高考停考3年又是发生在什么朝代,缘由为何呢?
那是因为一个文字狱引起的。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秋天,发生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大案,即所谓“查嗣庭科场试题案”。这是继顺治间庄廷鑨《明史稿》案、康熙间戴名世《南山集》案和雍正三年汪景祺《西征随笔》案之后的又一大案。历来的文字狱中,基本上是以诗文获罪,而以科场试题获祸的可谓绝无仅有,且受到查处的竟是当朝二品大臣、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江西正主考官查嗣庭,除了株连亲属、大加杀戮之外,还停止整个浙江士人参加乡试会试。

查嗣庭(金庸先祖)
查嗣庭去江西做考试官,他出了一道作文题 “维民所止”,源出《诗经·商倾·玄鸟》。大意是说,国家广阔土地,都是百姓所栖息、居住的,有爱民之意。这个题目完全合乎儒家的规范,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时盛行文字狱,不知什么人向朝廷告御状,说“ 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用意要杀皇帝的头。

这一下不得了,雍正下令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查嗣庭受到残酷折磨,含冤死于狱中,这还不算,连尸身都不得安宁,受到戮尸之辱。嗣庭的儿子也惨死狱中,族人遭到流放,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准参加举人与进士的考试。
这种停止一省士子参试的做法,几乎是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
查嗣庭案虽然也归入文字狱一类,但因同隆科多、蔡珽两案连结一起,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实际上是雍正为了削弱和打击隆科多一派的势力,进一步除掉隆科多的“连环案”。查嗣庭曾经隆科多和蔡珽荐举,相互间免不了有交往,这就必然会被看作隆科多和蔡珽的同伙。

隆科多
由于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雍正帝进而迁怒于浙江士人。查嗣庭下狱的次月,即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清廷特设浙江观风整俗使,专职监视士人,整顿士风(接着东南各省相继设立观风整俗使)。十一月又下诏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吏部侍郎沈近思上疏拥护,说汪、查等人使“越水增羞,吴山蒙耻”,条陈整顿风俗、约束士子的十条建议,雍正批转浙江巡抚和观风整俗使议行。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经浙江总督李卫请求,暴君才解除停止乡会试的诏令,两年后撤消观风整俗使。
3
那么,雍正为什么对浙江人抱有这么大的偏见呢?
首先,浙江人身上有雍正厌恶的“科场习气”。科场习气在雍正看来是拉帮结派、迂腐保守、务虚不务实等等劣习。科举取士产生的师生、同门、同学等关系,的确让科场出身的官员划分为不同的群体,甚至党同伐异;而四书五经也读得很多书生因循守旧、迂腐笨拙,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但是,雍正认为科场习气就是彻底的贬义,则以偏概全。科甲出身的人,也有许多刚正耿直、学以致用、政绩卓著的好官。不幸的是,浙江人才荟萃、文教昌盛,是科场大省。金榜上,浙江书生往往名列前茅。这无形之中却犯了雍正的一大忌讳。
第二,清朝建立后,江浙一带的读书人多少残存晚明知识分子的独立和反抗精神。民间流传着一些针砭时弊,显露不平之辞的作品。这在雍正皇帝看来就是“不忠”,需要残酷打击。比如,查嗣庭引见时,雍正对他没有好感,说他“兼有狼顾之相,料其心术必不端正”。狼顾,是古代相术中典型的不忠之相。

扬州十日 清军入关 屠扬州城80万
第三,雍正认为浙江民风刁顽,“浙江绅士刁悍浇漓,以强凌弱相习成风”。传统王朝追求的是安定和谐,希望臣民都在王朝体制下规规矩矩生活,不要多事,不要怀疑。而浙江省偏偏民风“刁钻”,每年上报朝廷的诉讼案件很多。雍正自然认为这个地区人心不古,“兴讼”“喜讼”。为此,雍正还暂停了浙江乡试三年,特派“观风整俗使”这么一位钦差,常驻浙江治理民风人心。尤其是杭嘉湖平原,被雍正认定人心坏透,是整治的重点。
第四,浙江省社会发达,流动性强。大批浙江商人、书生到全国各地讨生活。这又是和雍正皇帝“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社会相违背的。雍正说绍兴“生事不法之徒皆出在外”,指的绍兴师爷遍布全国官衙的现象,几乎有“无绍不成衙”的趋势。这些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替雇主解决钱粮、刑名事务,甚至处理政务。其中有不肖之徒,贪赃舞弊,欺压良善。但是,多数绍兴师爷是靠本事吃饭的“职业经理人”,受到各级雇主认可——不然也此现象也不会持续几百年。遗憾的是,雍正设想的治下,是没有职业经理人的地位的。他希望人人安于皇帝指定的角色和位置,消灭到处乱跑、自己控制不了商贾、师爷等活跃分子。

更让雍正气愤甚至害怕的是,浙江商人和绍兴师爷到处闯荡后,视野开阔了,底子硬气了,独立性越来越强。比如,绍兴师爷非常有骨气,坚持与雇主是雇佣关系,而不是上下级或者主仆关系。雇主有怠慢或者侮辱,绍兴师爷就拂袖而去。鲁迅先生曾说,绍兴师爷的箱子里总放着回家的盘缠,合则留,不合则去。这种气节和独立精神,严重刺激了崇尚强权稳定、提倡忠顺服从的雍正皇帝。
如果某个省份有上述“恶习”中的一两条,可能还不至于让雍正皇帝产生严重反感。不幸的是,浙江省沾了所有讨雍正厌的恶习。他认定浙江的人心民风与王朝体制格格不入,需要重点整治。
专制帝王讨厌浙江人,恰恰是浙江人的光荣。这说明,在专制独裁时代,浙江人还保有难得的人性光辉。
根据网络整理综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