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历史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答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例题:
  
  【例1】('04张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B
  
  【点拨】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的爆发都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例2】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B.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称霸世界的需要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
  
  【解题思路】此题中B、C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但都属于主观方面的,不是客观原因,而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当时由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美国既要制约苏联,又不愿意同苏联进行战争,所以推行了冷战政策。
  
  【答案】D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客观原因"这个概念,客观原因是同主观原因相对的,有两种理解:一、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原因,而其它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历史事件是客观原因。二、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在此题中提到的客观原因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
  
  【例3】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美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解题思路】题目中有两个关键的限制性内容,一是民国初年,二是发展的主要内因,而在备选项中A、B两项是外因,C项是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答案】D
  
  【点拨】此题涉及事物发展的内外因问题,内因是事物自身发展方面的因素,外因是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环境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外因只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例4】明清推行的禁海闭关政策所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妨碍了海外贸易
  
  B.妨碍了正常的交往,使中国土特产滞销
  
  C.妨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抵御了外国殖民势力侵入
  
  【解题思路】此题中B项"使中国土特产滞销"不符合史实,A、C项都是禁海闭关政策的后果,但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妨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最严重的后果。
  
  【答案】C
  
  【点拨】此题是题干是原因、备选项是结果的试题,在历史发展中,一个原因往往产生多个不同的结果,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对不同的结果进行比较。此题是"最严重的后果",如果是"最直接的后果"则应选A项。

模拟演练:
  
  1.造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两国君主的地位和权力不同
  
  B.两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C.两国改革力量和封建势力力量对比不同
  
  D.两次改革发生的时代和所处国际环境不同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虽有严重弊端,但也有客观的积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
  
  A.维护了国家统一B.始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D.有利于国家实力的增强
  
  3.鸦|片战争前我国能够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B.封建统治者积极组织反对侵略,同时国力与西方差距不大
  
  C.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西方国家军事力量不如我国强大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D.缺乏彻底的革命纲领
  
  5."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遵循了实事求是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6.之所以说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它
  
  A.按政府的安排进行生产,减少了盲目性
  
  B.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了优化组合
  
  C.减少了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消除了竞争
  
  7.19世纪中期,英国以"自由贸易"为旗号疯狂进行商品输出,其原因在于
  
  A.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B.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技术最先进
  
  【解析】
  
  1.C此题中最大的干扰项是B,但"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应是其根本原因,而主要原因就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直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A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它在封建社会衰落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C、D三项是其客观的积极作用,但在封建时代,维护国家统一是最重要的。
  
  3.BA、D两项的表述不准确,C项虽然符合历史事实,但对反侵略战争不起重要作用。
  
  4.B旧三民主义对于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势力进行反清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革命取得一定成果后,很难将革命推向新高潮。在此题中A、C项的产生都是由旧三民主义局限性形成的,而D项是旧三民主义局限性的表现。
  
  5.B"一国两制"原则的提出,是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前提,根据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以及现实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提出的,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
  
  6.B垄断组织产生后,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可能改变,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垄断组织产生后,企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7.D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这是它的"自由贸易"政策的基础和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